第163章 秋屏题句(第2页)
上一章 | 目录 | 存标签 | 下一章 |
忽然一阵风卷着雪粒扑窗,帖上"羲之顿"四字被烛火晃得微颤。苏郁茗挣扎着坐起,从枕边摸出个绢袋:"前日整理书箱,现这卷王右军残帖"
绢袋里是半张泛黄的拓本,"情"字缺了半边,倒像片飘落的竹叶。煜明想起三个月前,苏郁茗为换这幅残帖,竟将祖传的羊毫笔典当了——此刻见他病中仍记挂着自己的喜好,喉间忽然紧。
"补个字吧。"苏郁茗将笔塞进他手里,"用你的松烟墨,定能补得浑然天成。"
煜明握着笔悬在帖上,雪光映得纸页白。他忽然想起两人初遇时,苏郁茗伞面上未写完的《钗头凤》,以及后来每回和词时,对方总爱用朱笔在字旁画松竹的习惯。笔尖落下,"情"字右侧添了丛墨竹,竹梢轻轻勾住缺角,竟似天生如此。
"竹报平安。"苏郁茗望着那丛竹笑了,"这样一来,这情字便有了根脉,纵是风雪,也折不断。"他忽然从枕下摸出个锦盒,"早备下的冬至礼,原想等病好了再给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盒中是方竹节砚,砚池里蓄着清水,映着盒底细刻的"岁寒"二字。煜明指尖抚过砚侧的"露"字——正是苏郁茗说的"竹露清响,最宜磨墨"。窗外雪落无声,砚石却透着暖意,像极了这人惯常的笑眼,总在清寒里藏着春风。
第四章梅坞论禅
立春那日,两人去后山寻梅。
谷中梅枝初绽,白瓣上凝着未化的雪粒,远远望去像落在绿绮上的碎玉。苏郁茗忽然停步,指着岩石上的苔藓:"你瞧,这纹路像不像怀素的狂草?"
煜明凑近细看,苍苔沿石缝蜿蜒,倒真有几分"笔走龙蛇"的意趣。他摸出随身携带的小楷笔,在袖口撕下的宣纸上勾了几笔,苔藓竟化作幅《墨梅图》,枝头栖着只振翅的山雀。
"好个寒雀闹梅枝。"苏郁茗抚掌赞叹,从腰间解下酒葫芦,"去年酿的梅子酒,该开坛了。"
酒液入喉清冽,带着点未褪的酸涩。煜明望着苏郁茗仰头饮酒时,喉结在苍白的皮肤下轻轻滚动,忽然想起去年他染病时,这人也是这样倚着窗棂,用枯枝在积雪上写《赤壁赋》,说"病中需见些壮阔气象"。
"还记得在白鹿洞书院,你我赌书泼茶么?"苏郁茗用酒葫芦在石上画圈,"你输了半阙《西江月》,却拿自家酿的梅子酒抵账——那时我就想,这酒里该浸着三分诗骨。"
"醉翁之意不在酒。"煜明指着他衣襟上沾的梅瓣,"在乎山水之间,更在乎"话未说完,忽闻深谷中传来钟响,惊起几只寒鸦。苏郁茗忽然将酒葫芦往他怀里一塞,拔腿往梅林中跑:"看谁先找到那株宋梅!"
雪泥上的脚印交叠前行,惊起的梅香混着酒香。那株传说中的古梅果然在谷深处,主干皴裂如铁,枝桠却缀满新花。苏郁茗掏出随身携带的炭笔,在树皮上刻下:"与君同醉梅花下"——刚刻到"醉"字,忽听煜明在身后轻笑:"该添个醒字,免得误了下山时辰。"
于是歪歪扭扭的"醒"字挨着"醉"字刻下,笔画间还嵌着片飘落的花瓣。多年后有人路过,见这刻痕已被岁月磨得温润,却仍能辨出"醉醒"二字,旁有小字注着:"丁未年立春,与明兄寻梅戏刻。"
第五章驿路寄笺
暮春时分,苏郁茗因家中急务需暂返江南。
长亭外的老槐树正落白花,像极了三年前初逢时的栀子雪。煜明将个油纸包塞进苏郁茗行囊:"里面是云麓山的雨前茶,还有你说缺角的《山谷题跋》抄本。"
苏郁茗捏了捏纸包,触到里面硬物,打开见是方刻着"竹露"二字的印泥盒,盒底用极小的字刻着:"墨痕可干,心印不磨。"
"此去或需半载。"苏郁茗望着山下蜿蜒的驿道,风卷起他的衣袂,露出腰间煜明送的松纹锦囊,"若有新词,当寄与你共赏。"
三日后,煜明在书斋收到第一封信。素笺上是未写完的《钗头凤》:
"舟行缓,春山远,
孤灯独对书窗晚。"
墨迹在"晚"字处洇开小团水渍,像滴未干的泪。煜明摸出松纹砚,就着残墨续道:
"砚池浅,心河漫,
半笺鸿字,满庭蕉篆。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2kwx.net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