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大宋财经周刊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7章 欺君子以方求票求票(第2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27章欺君子以方(求票,求票)(第22页)
    “跟从前一样,咱哥俩唱双簧,这些是我写文章的资料,你好好看一看,省的漏了马脚”
    诶!
    苏轼苏子瞻从没见过李长安这号人,即便翻阅了从春秋到五代的史料,他也没见过这类奇行种。
    说他愚蠢,他真的能想出来前人所不知、不解、不明的各种道理。
    说他聪明,他几次都把这种青史留名,能封圣封神的功名,毫不犹豫的让给了别人。
    “那要是官家真的要让我当大司农呢?”
    “你傻呀,一帮子老臣,你一个人能干成什么事儿?学王安石,他干你也能干,多拒绝几次,把名声养起来。等着实在推辞不过了,咱们的目标是拿下开封尹!”
    苏轼一个大大的白眼,真是想瞎了心了,自己从七品一跃到三品,那中间隔着十二转呢。
    “放心,让子弹飞一会!”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随着“苏轼”又表了新的研究成果,整个汴京学界进入了一次新的高潮,而且是关于研究“根本之学”的。
    瞧瞧人家苏学士,从不好高骛远,华而不实,总是能切中治国的根本要义。
    一个架设在田税基础上的国家,如果连种田是怎么回事儿都搞不清楚,那岂不是一团笑话。
    不光民间和学界,豪强和勋贵,朝廷重臣和皇室也陷入了这场运动。
    先,人们终于从知晓了原来各地的耕土性别,从北到南,居然有十四种之多。
    关中的黄土,中原的褐土,南方的红土,原来都是贫瘠低产的差品。
    最好土质的黑土,居然是在辽国的地盘上。
    其次,人们现自己对土地和国家的关系认知上,居然是如此的浅薄。
    多少耕地能承担多少人口,多少人口能承担多少赋税,这些赋税又能支撑怎样的食税阶层,原来都是可以以计算出来的。
    甚至,一个帝国,能有效统治的地域大小,也跟土地的生产息息相关。
    苏轼的名声再上一个巨大的台阶,他门前排队求见的人已经堵住了两条街道。
    这使得来宣旨的太监和翰林院学士惨了,一路挤过来,衣服也乱了,帽子也歪了。
    一日三诏,之前只有太宗和寇准享受过的待遇。
    “行了,让苏学士出来接旨吧!”太监忍着一身汗,气喘吁吁的对苏轼的弟子说。
    “贵官,家师说了,不奉诏。若此时得官,就是炒作名声,与初心不符”
    “甭废话,起码形势走一下我们好回去交差啊!三辞三让,总得给我个信儿,下次把苏学士想要的拿过来。”
    说话的是秘书省的蔡旻,前任三司使,大书法家杭州知州蔡襄的儿子。
    他如今给秘书省当正字,其实就是文书。
    一天跑了三回,大宋的一份标准诏书要盖四个部门的大印,今儿天热,他都要跑吐了。
    可官家催的急啊,要不是太皇太后拦着,恨不得今天就直接把参知政事的官给苏轼送来。
    龙图阁学士,户部郎中,权知司农寺少卿。
    苏轼守孝之前是七品,现在已经直升从四品,让整个官场都震动了。
    还不满意,难道要做户部侍郎然后直接挂司农寺正卿?
    三十二岁的四品,除了勋臣和外戚,满天下也就赵普这个开国宰相有此先例了。
    学生进来报信儿,李长安又让人把诏书给辞了。
    苏轼没好眼神的看了一眼他,。
    “说好,要是演砸了,你就给我当一辈子书童!”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2kwx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